2025首都国际医学大会在京举办,共探全球健康治理与医学创新
2025-09-272
9月13日上午,在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框架下,由中国医院协会会同北京市卫生健康委联合承办的2025首都国际医学大会在北京首钢园1号馆成功举办。大会以“开放 合作 共建 共享”为主题,探讨全球健康治理与医学创新。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雷海潮,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北京市副市长靳伟,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马丁·泰勒出席会议并致辞。大会开幕式由中国医院协会会长刘谦主持,他表示首都国际医学大会秉承“开放、合作、共建、共享”的理念,吸引了海内外医药领域的众多精英与会,是一个高水平、深层次的国际交流合作盛会。期待中外嘉宾利用好这个平台,深入交流、深化合作,携手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造福各国人民。雷海潮在致辞中指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人民健康,把健康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积极培育医疗卫生的新质生产力,大力发展医药产业,通过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医疗服务体系;规模最大的传统医药体系;规模最大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规模最大的医疗保障体系,大力营造追求健康、促进健康的社会氛围,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改善和提升。他强调,首都国际医学大会以开放、合作、共建、共享为主题,汇聚政、产、学、研、商等多方力量,进一步凝聚共识、创新发展、合作共赢,对于促进国际医学发展和全球卫生治理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他提出四点建议:第一,坚持交流互鉴,推动医学科技进步;第二,坚持互利共盈,促进全球健康服务发展;第三,坚持务实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第四,坚持守正创新,实施新时代“神农尝百草”的行动。他表示希望通过首都国际医学大会平台,深入交流、拓展合作,产出更多高质量的医药健康服务和产品技术,为增进全球人民的健康福祉,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做出新的更多贡献。靳伟在致辞中提到,近年来北京市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全市有1.2万家医疗卫生机构,2024年接诊量达3亿人次,京外患者占二、三级医疗机构住院患者的30%。居民平均期望寿命83.93岁,婴儿的死亡率千分之一点三五,孕产妇的死亡率十万分之零点六九,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医学创新资源不断丰富,拥有12类13家国家医学中心、23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335个国家重点专科的建设项目,以及北生所、北脑所等4个新型研发机构。他表示,作为全国首个医药健康产业破万亿的城市,未来北京将持续完善医疗卫生的服务体系,进一步深化三医联动改革,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不断完善就医流程,让群众看病就医更加高效、便捷。同时,北京也将持续推动医药的科技创新,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的共同体贡献更多北京智慧和力量。马丁·泰勒在致辞中提到,全球卫生发展存在不平衡。他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关注基础医疗,充分发挥家庭医生、护士,以及社区医务工作者的重要作用;二是针对人口老龄化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医疗体系;三是加大基础医疗投资。他表示世卫组织愿与中国一道,建立更为平等、均衡、韧性的医疗体系,让全民医疗成为现实,为中国和世界人民创造福祉。在大会开幕式后的主题演讲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乔杰分享《以科研创新驱动医学进步,赋能健康中国建设》,介绍北大在AI与医学结合、药物研发等方面的实践探索;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托马斯·苏德霍夫聚焦阿尔兹海默症,阐释了基础研究对疾病诊治的重要性;清华大学健康中国研究院院长梁万年带来题为《中国医改的道法术》,介绍中国15年医改经验与成效;香港特区政府卫生署署长林文健、《英国医学杂志》主编卡姆兰·阿贝西、国际红十字委员会全球卫生事务负责人艾薇儿·帕特森等也分别从不同角度分享卫生健康治理的创新经验与实践。圆桌对话环节,来自医院管理、金融、保险、制药等领域的嘉宾围绕“全球健康:打破医学边界,加强创新融合”展开讨论,为医疗健康领域跨界合作提供新思路。值得一提的是,在开幕式序章环节还发布了“中国医务工作者健康状况调研”突出贡献单位、“健康体重·医者先行”创新案例单位、“健康体重·医者先行”科普征集突出贡献单位、创新科普作品等多项荣誉。健康报社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许培海,人民卫生出版社党委书记、总经理李新华,中国健康管理协会会长姚军,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吴敬,中国健康教育与促进协会副会长王玲玲和中国家庭报社常务副社长王大冬为荣誉代表颁发了证书。据悉,大会还组织了十余场平行会议,其中包括中美患者安全创新论坛、中法医院合作日论坛、中英健康服务科创高峰论坛等,以及一系列围绕数智医疗、医药创新转化等热点问题的专题研讨。首都国际医学大会聚焦健康主题,突出国际视野,着力展现医疗卫生领域创新成果,搭建交流合作平台;聚焦应用场景互动体验和健康知识普及传播,持续发布大会的最新会议背景、会议议程、大会筹备最新进展等,努力促进医疗卫生健康事业发展。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